在公司上下全力以赴冲刺四季度,决胜全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刻,在另一个“主战场”——脱贫攻坚工作也进入到最后决战阶段。公司2020年初选派到靖西市新甲乡孟球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的甘彩明同志,利用自身曾在金融部门工作过的优势,指导帮扶对象和困难群众办理小额扶贫贷款,发展脱贫产业。半年多来,他由点到面,多向发力,全力帮助群众脱贫致富,工作成效得到群众和驻地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,靖西市电视台对他的先进事迹专题进行了跟踪报道。
深入调研 了解群众所思所盼

入户了解情况
孟球村是个深度贫困村,位于靖西市西北部25公里处。该村有5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共362户1372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5户658人,2014年退出户19户81人,2015年退出户26户105人,2016年脱贫户1户5人,2017年脱贫户16户69人,2018年脱贫58户238人,2019年脱贫37户141人,截至目前该村剩余未脱贫户7户15人,贫困发生率为1.38%。
甘彩明从小就从农村长大,在村里他虽然是年纪较大的一名扶贫工作队员,但是特别能吃苦耐劳,起得早,干到晚。到孟球村才半个月,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,他就完成了本来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走访任务,排查了全村内全部165户658人基本信息情况,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牢记在心,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。
他走遍孟球村各个村民小组,摸清帮扶对象的家庭情况与贫困原因。经过调研分析,他发现大部分贫困群众都有创业的意愿和干劲,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产业启动金,并且普遍对扶贫信贷办理知识和流程缺乏了解。甘彩明利用自己曾在金融部门工作的经验和知识,向群众广泛宣传推介信贷知识,为群众申请小额扶贫信贷提供方便,努力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。
由点到面 产业发展不断壮大

村民踊跃申请扶贫贷款
宣传做到位了,但群众的观望情绪还是比较重,大家都不敢做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。甘彩明思来想去,决定采用“由点到面”的方法,先找到一个突破口,形成示范效应。他首先“盯上了”金控公司董事长、党总支书记赵伯廷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李秀逢。李秀逢全家6口人,只有夫妻两个劳动力,上有老下有小,为了养家他只身外出务工达10余年之久,2018年才脱贫摘帽。随着年纪渐长和长年饱尝离家之苦,今年初他决定回家发展养牛业,用多年打工的积蓄买了6头牛,后来想建新牛棚扩大养殖规模,可是苦于资金不足。甘彩明了解情况后及时向他推介了小额扶贫贷款政策,并为他申办了相关信贷手续,帮助李秀逢顺利办理了五万元扶贫贷款。如今,一座崭新的能容纳30头牛的养牛棚已经建成,下一步他计划再申请贷款扩大养殖规模,脱贫致富奔小康。
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,看到李秀逢顺利办理到扶贫贷款,养殖规模不断扩大,生活越来越有奔头,村民们都对甘彩明和驻村工作队信任有加,纷纷找到帮扶干部咨询和办理小额扶贫贷款创业或扩大产业规模。驻村半年多来,甘彩明已为全村30多户村民办理了总共150多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,带动了村里养牛、养猪、山豆根种植等产业的发展,农户收入不断增加。在同事眼里,甘彩明不仅是一位扎实工作的小额扶贫信贷宣传员,也是群众发展种、养殖业的指导员。

李秀逢家的牛群和新牛棚
多向发力 帮助群众脱贫致富
甘彩明通过帮助扶贫户办理贷款,带动了村里一批群众发展养牛、种桑养蚕、养鸡、养猪等产业,脱贫致富的基础进一步夯实。他还积极向派驻单位推介贫困户生产的大米、西瓜、花生、红薯等扶贫产品,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。据统计,派驻单位年内共购买扶贫产品两万多元,并向新甲乡捐赠了价值两万元的抗疫物资。
为实现“就业一人,脱贫一户”的目标,甘彩明在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下,积极动员村内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到外面务工,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就业问题,累计为30多名贫困户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,增强他们务工致富的信心,让他们勇敢走出大山、脱贫致富。

帮助村民售卖土鸡和西瓜
今年还剩最后40多天,公司距离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还任重道远,孟球村也还有7户15人尚未脱贫摘帽。公司上下将继续发扬“白加黑”“5+2”精神,采取非常措施、非常办法,坚持双线攻坚、双线作战,确保夺取双线胜利。